新中国成立后被金圆券坑惨的老百姓是如何认可人民币流通的?

新中国成立后被金圆券坑惨的老百姓是如何认可人民币流通的?

时间: 2023-08-22 18:00:24 |   作者: 常见问题

  大家都知道货币的发行一般就是新钞取代旧钞,但看起来简单,但却很复杂,这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国家信用的建立,发行很简单,就是把钱给到大家手里,但建立信用让老百姓放心持有和使用是难上加难,毕竟解放前,全国的经济早已被国民政府毁了个干净,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一日三变以及如同废纸的金圆券。

  新中国成立前就发行了新的货币,这就是人民币,但当时的老百姓早就被法币和金圆券坑惨了,以至于大家都选择用银元进行交易甚至以物换物,而当时主流国家都是用纸币作为货币,推广人民币是必然的,那么老百姓是如何认可人民币流通呢?

  抗战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战争费用开始大量发行法币,超发烂发使得法币不断贬值,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在金圆券发行之前,一元面额的法币的购买力相当于抗战前的0.0000002元,1937年100元法币能买两头牛,到了1947年只能购买三分之一盒的火柴了

  到了这样一个时间段,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已经彻底崩溃了,为了继续维持统治,国民政府准备发行新的货币来救场,这就是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真正开始启动金圆券改革,

  ,但货币改革不是靠一纸命令就能执行下去的,需要各个地方的配合,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着丰富的金银外币和物资储藏,只要能在上海控制物价并且回收足够的金银外币是这次货币改革的关键,为此,蒋介石派儿子蒋经国作为副督导员协助督导。

  刚到上海的蒋经国立即组建经济勘建大队,专门对付币制改革的巨商、富户和官僚,初期的确对稳定物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国民政府早已烂到根子里了,毕竟除了这些巨商、富户和官僚之外,还有宋美龄的外甥孔令侃等一大批高官子弟,最终督导失败,黯然离开上海。

  蒋经国的失败也代表着金圆券改革之初所制定的限价政策被彻底放弃,这下子彻底打开了市场行情报价,本来就被压制的物价一下子起飞了,至于金圆券,谁还敢用,各地直接用银元、外币甚至以物换物进行交易,金圆券已经沦为废纸。

  这让当初很多用外币兑换金圆券的人损失颇大,至此再也没人敢信国民政府,而金圆券的改革彻底成为压垮国民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个月后国民政府彻底败退台湾省。

  上海解放后,跟随入城的还有人民币,负责上海金融工作的陈云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后决定通过多发行人民币来购买上海的物资,让人民币进入上海,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回收金圆券,废除金圆券的货币地位,当然在兑换时期暂时允许金圆券在市面上流通,但此时的金圆券和废纸没什么区别,大家都乐意去兑换,一旦负担都没有。

  1︰10万的兑换比例兑换金圆券,仅仅7天就完成了90%的兑换任务,收兑金圆券多大36万亿元之多

  ,由于数量太大,各大银行连营业大厅、走廊、甬道、厕所都堆满了,不过这些如同废纸的金圆券也没浪费,直接被打成纸浆,用来重新生产纸张。

  但金圆券收上来了,但人民币却没下去,毕竟老百姓且对银子有特殊的感情,而且从古至今,银子就是财富的代表,要知道国民政府在1935年之前还都是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除此之外民国时期各个军阀自己铸币,各种银元共存的同时还有外国的银元,即便国民政府后来发行法币,但银元一直都流通着,毕竟对比滥发贬值的法币,银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

  金圆券已经和废纸一样了,老百姓高高兴兴的交出来了,但银元这里就啃不动了,毕竟国统区的老百姓已经被国民政府坑了好几次,这次学精了,用印出来的纸兑换银元,门都没有,因此陈云也看到这一点,一开始没下猛药,名义上宣布人民币是唯一合法的支付手段,但对私底下的银元交易也睁只眼闭只眼。

  但这给了一些投机商人可乘之机,因为这些资本家不甘心自己的经济特权受损,为了争夺经济领导权,他们利用大家长期以来担心钞票贬值的心理,掀起了银元投机的风潮,用金银和外币抢占市场,兜售银元,目的是让人民币走上金圆券的老路。

  原本一枚银元只值100块钱,但随后几天疯狂上涨,短短几天就从100元涨价到1100元

  ,大家看到银元的价格持续上涨,纷纷用人民币兑换银元,更是让银元价格不断升值,人民币不断贬值,银元一下子又成为大家的主流货币。

  不仅如此,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表示只收银元,拒收人民币,其他商家也有样学样,严重挫伤了人民币的信用,可以说投入进去的人民币根本就没有流动,而银价的暴涨也带动了物价的上涨,就在上海解放后的两个月,银元价格暴涨了两倍,也让米面等物资价格持续上涨一倍多。

  虽然上海一共发行了20亿人民币,但基本没流通,大家买东西还是用银元进行结账,实在凑不了整的才用人民币凑数,也让现在重新再回到了银本位时代,银元价格节节攀升的同时人民币价格一落千丈,拿到手里的人民币直接又花了出去。

  眼看投机商人愈演愈烈,陈云急调10万银元抛向市场,想要以银元制服银元,但这些银元刚被抛出就被投机商人全部吞进,不仅没能稳定市场,反而让银元价格暴涨到1800元,不仅是上海,就连武汉也发生类似的情况,武汉解放后,1银元价值300人民币,但几天后就突破到4500元的巅峰,也让武汉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如果放任下去,货币体系很快就会崩溃,同时货币也是一个政府的信用支柱,货币如果立不住,政府对经济生活也就失去控制,因此陈云开始用行政命令禁止银元的流通。

  政府先是发通告,明确禁止银元买卖违法,用银元买东西也违法,且严格执行,商户敢收银元,直接关门歇业,交易银元买卖双方直接抓起来,那么手里的银元怎么办呢?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在家里当传家宝,不要带出去花,要么换成人民币,目的是强制退出流通领域了。

  其次就是打击投机商人,1949年6月10日,上海证券大楼被包围,这里曾经是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控制全上海的金银外币价格,此次行动共查抄黄金3000多两、银元30000多枚、人民币1000多万元,扣押230多人,将上海地下银元交易市场连根拔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被查封的消息传来后,上海银价瞬间暴跌,从2000元猛跌到1200元,也让银元投机活动遭受致命打击。

  当然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毕竟行政命令可以强制将银元退出交易市场,但要让大家接受人民币并不那么容易的,毕竟不能每个商店都派人监视吧,因此后来规定在政府控制的地方强制使用人民币结算,比如交税、水电公共交通收费以及国营粮店等等,相当于用国家力量为人民币站台。

  这也是推动货币信用的重要手段,要自己先认可自己发行的货币,不然又会走上以前的老路子,就这样一面禁止银元交易,一面引导大家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才初步让大家接受新的货币。

  当然这只是针对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比较分散,一下子难以禁止,银元是慢慢逐步的退出流通领域的,最主要的方式是赎买,在人民币稳定之后,政府通过赎买的方式从老百姓手里购买银元,一般都是物价稳定的时候提高收购价格,让大家愿意卖出自己手上的银元。

  而且这种赎买并不是强制的,愿意卖就卖,不愿意卖就放在家里当压箱底,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日后从老箱子里翻出一些银元的原因。

  高中政治课上大家都学过,货币的本质就是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说的明白点,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商品作为媒介,以前是银元,现在是人民币,当然前提是大家认可,也就是信用。

  基本新的货币发行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大家怕贬值,对新货币没有信任感,大家拿到钱之后立马花掉换成物资放在家里,但市场上物资就这么多,都买了,价格自然高了,不自然的价格持续上涨又会引起囤货奇居,造成物资短缺,这就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除了购买物资加大市场供应之外,陈云还在上海打起了金融保卫战,稳定物价的同时将投机商人们折腾的七荤八素不敢出来乱跳,但金融保卫战只是暂时遏制通货膨胀,大家对于人民币如果还没有信心,那么势必还会通货膨胀,还得从跟根子上解决。

  这就是折实,所谓折实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将通货膨胀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比如在银行存款100元,当时的物价可以够买一袋小米,那么一年后将会按照市场行情报价给你取出来了,如果一袋小米涨价到了200元,那么就可以从银行取出200元,让大家不受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折实工资和折实公债,比如折实工资是按照当时小米的市场行情报价给大家发工资,折实公债是让商家购买国家债券,到期后按照当时市场行情报价返还,不会让商家受损。

  折实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化解了货币贬值预期对通胀的推动作用,也让大家建立了对人民币的信用信心,不需要拼命囤积物资,市场也就自然和健康了,当然这一切的本质就是国家背后能够调动大量的物资,以物资为背书,所以人民币初期的发行靠的就是有保证物资充足供应的农村。

  毕竟没有物资的货币只是空中楼阁,说得再好听也没人相信,之前国民政府就是这么干的,最终不管是货币还是政府都被老百姓抛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