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是谁评的

“核心期刊”是谁评的

时间: 2023-09-01 08:40:15 |   作者: 新闻中心

  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引发舆论热议。争议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核心期刊《银行家》杂志主编王某在该刊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其儿子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年仅10岁。

  1月13日《北京青年报》刊发评论《“马屁论文”上核心期刊,恶搞还是媚俗》,我特别赞成文章中关于该期刊及主编的评论——主编能让谈自己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论文发表,只能有两个解释,一是对称赞、吹捧自己的文章很“受用”,二是发表什么文章完全由该主编说了算,期刊就是其个人的“地盘”。“马屁论文”不仅是作者本人的问题,刊登其文章的期刊也完全玷污了“核心期刊”这几个字。

  核心期刊刊发“马屁论文”“父子集”,很难不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那些林林总总的所谓核心期刊中,是否还有此类现象和问题呢?

  由此也很难不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核心期刊的评定是否也该被评一评呢?当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几家期刊评定机构及事项,似乎都有其既定的复杂的评选认定程序和标准,如要看期刊文章的引用率,要计算什么什么因子之类的。但为什么未曾发现“马屁论文”呢?为什么此事直到六七年后才东窗事发呢?

  不是说计算、参考技术指标及数值不对,但这些常态化的期刊评定,起码也要把报告期内评定的这些期刊文章看一遍吧?评定人员确实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懂,但请一些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把这些刊物看一看,把其中的“硬茬”挑出来,总是能做到的吧。否则,核心期刊时不时刊出“马屁论文”“父子集”,必然影响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对核心期刊及其评定机制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潘璠)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